6月12日至14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在北京召開,本屆展會以“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家境外企業也齊聚于此。
圖為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驚濤接受新華網采訪剛剛過去的2018年,環保產業發展中風險與機遇并存。這一年,環保產業緊跟政策導向,積極融入新時代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局,成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企業創新能力繼續增強,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環保產業總體呈現可持續發展態勢。
對此,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以下簡稱“中冶環保”)李驚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國內的環保市場出現一些問題,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去建立一個有序良性的發展氛圍,國家對自主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有限,新發展模式的運行有待進一步驗證。
據了解,中冶環保1957年開始從事工業環境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監測相關技術研究,前身為原冶金工業部環境保護研究所,是國家首批環境服務業試點單位,現為世界500強中冶集團所屬大型科研院所——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建研院”)的全資子公司。中冶環保沿承了中冶建研院在環境保護與工業節能領域的全部商譽和無形資產。經過60余年的積淀,中冶環保已經發展成為節能環保領域集技術/裝備研發、工程設計/EPC總承包、環保設施投資運營(BOO)、合同能源管理(EMC)、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合作模式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冶金行業環保領域的先行者,是冶金行業全產業鏈節能環保領域的國家隊。
談起中冶環保的市場發展過程,李驚濤表示,環境污染防治難點在工業,工業環境污染防治難點在鋼鐵。作為“鋼鐵工業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鋼鐵工業環境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的依托單位,中冶環保深耕鋼鐵工業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數十年,已累計承擔國家“十五”到“十三五”科技攻關項目在內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數十項,榮獲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49項。
李驚濤表示,2009年以前,中冶環保借助在環保領域豐富的設計、EPC總承包等方面的工程經驗和業績,主要將單項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所承接的工程中,進行工業化應用;2009年,中冶環保開始向環境保護投資運營等環境服務業拓展,科技創新成果研發、轉化與模式創新并進,產業鏈得到延長;2014年,中冶環保啟動以“鋼鐵行業低壓飽和蒸汽余熱利用”為依托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年承接了寶鋼湛江鋼鐵環保BOO項目,開始探索為大型聯合鋼鐵企業提供工業環境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定制化服務的道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模式的創新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冶環保現擁有環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物理污染防治工程)專項設計甲級、市政行業(排水工程、環境衛生工程)專業設計甲級、建筑行業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鋼結構專業承包壹級等數項專業資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各類環保工程千余項,累計合同額百余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工程設計獎17項、優質工程22項。科技創新成果研發、轉化與模式創新的組合和不斷發展,已使中冶環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6年起,中冶環保保持鋼鐵領域傳統優勢,開始積極開拓非鋼領域環保業務,立足于河道治理、土壤修復等區域生態環境修復領域,依靠成果創新和模式創新發掘新的增長點,隨著數個PPP項目落地,合同額再次實現飛躍。
展望未來,李驚濤表示,中冶環保將立足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新時代,立足我國環境服務業新要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面對我國目前暫時還沒有一家能夠真正實現面向地方政府和大型聯合企業的全產業鏈大型工業企業及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現實,中冶環保將勇于接受挑戰,一方面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引進優秀科研人才,研發出領域內更多、更有效、更實用的科技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推廣區域能源環保現狀調查評估與BOO模式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做能夠為大型工業企業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可靠的治理方案的“環保管家”;同時,面向市政領域,提升區域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應用水平,逐步成長為政府和企業信得過、可依賴的大型工業企業及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第三方服務提供商。